【特别关注】解读权威人士看市场未来五年投资准则
权威人士发话世界上没有两全齐美的事既要加杠杆又要控风险做不到
投资者从权威人士处可以得出未来五年投资准则。
1别指望某个重要市场不管是股市、期市可以长期增长
去年市场已经经历了股市高杠杆,今年经历了期货疯涨,房地产市场不同城市则处于分化之中,高杠杆引发的后遗症得到了充分的关注,意味着希望以高杠杆来推动某个市场的疯狂上涨已经不是重要选项。
在经济快速下行时,流动性与投资仍然可以扛鼎,资金不得不成为强心针,但流动性注入后,实体由于投资效率低无法吸纳,大部分溢出到资本货币市场,导致某个市场短期内会有快速增长,这样的增长只是天空中偶尔绚烂的烟火,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经济一旦稳定,货币就会收缩,所以市场呈现出的松、紧、松、紧的阶梯状态,在这样的市场中必须有一颗强韧的心脏。
2抓住能够引领未来的板块,高端制造、消费与服务
在经济的L型低迷期中,会出现分化,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总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处,脱颖而出,前景光明。
有关方面不会刻意扭转分化的趋势,相反,认为分化越快越好,分化意味着资源得到了高效配置,注入到了未来有赢利前景,或者现在还有不菲的赢利空间的行业,所以,高端制造、高端服务业是中国未来经济的前景,以后投资牢牢握住这两个抓手。与此同时,在城市化过程中,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群相对来说更安全,这些城市发展更快,市场化程度更高,会吸引更多的人到来。
3不要用高杠杆投资。权威人士非常明确的说,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是幻想
政府把握好度,只要经济增速在许可的范围内,高杠杆就是个更大的病。高杠杆会让人倾家荡产,政府不会鼓励。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对于个人投资而言,高杠杆同样不是个好主意,除非你认为是巴菲特,但巴菲特现金流丰富。
股市、汇市、楼市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世界上没有两全齐美的事,既要加杠杆又要控风险,目前的阶段做不到。
股市的本源是什么?是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是为了解决实体经济的债务危机,不是为了让大公司得到一大堆钱、让一堆人套现富了更富的。楼市的本源是让人住、让人休息,不是为了让人投资的。而汇市的本源是为让人在境内外投资、生活更便利。
股市的“超调”不仅仅是投机带来的短期波动,而要整个金融市场存在内在脆弱性,只要不引发崩盘,不引发连锁危机,那就爱咋咋的,不救。
4再强调一遍,不要去碰过剩产能的低效企业,别对市场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未来“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减法”色彩较浓,不可避免涉及人和钱,即就业和债务问题,难度和要求都比较高。但执政者的决心很大,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这些产能要更大、痛的时间会更长。办法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同时,动手术,长痛不如短痛。对这些企业进行“清盘”,既可以释放出土地、信贷等稀缺资源,也使这些企业的职工在纳入社保、接受培训后走上新岗位,看到新希望。
低效率企业去杠杆,可以用市场并购的方式,也可以用破产清算的方式,对于实在救不了的,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那样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个大包袱。只要就业稳定,产能过剩行业的破产就不是大问题。
企业家最高兴的就是,通过保护产权、知识产权,使企业家既有“恒产”又有“恒心”,建立“亲”和“清”新型政商关系,是自己人,不盲目翻旧账,同时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即使在反腐过程中,对企业翻旧帐、尤其是关停企业是罕见的,经济发展是首要任务。
从1946年到2015年5月25日,人民日报上共有1606篇文章提到“权威人士”,这个词共出现了1771次,现在又增加了一篇文章,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关键点上。